编者按
这里是渌水河畔的一方沃土,更是一片英雄辈出的热土。历史的风云激荡,无数醴陵儿女毅然投身于救亡图存的洪流,他们的命运,都与一代伟人毛泽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当中,有与毛泽东并肩探索革命道路的亲密战友李立三;有他亲笔题写挽词的抗日名将左权;也有在历史转折点上,与他肝胆相照、毅然选择光明的爱国将领程潜、陈明仁……这些名字,都与那段峥嵘岁月紧密相连,代表着醴陵人的选择与担当。“醴陵发布”特别推出《毛泽东与醴陵人的往事》系列报道。让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感悟初心,从这些故事中,汲取奋进新时代的不竭力量。
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上,有个著名的“耿飚之问”:“如果做错了事,老百姓还会不会替你们求情?”耿飚,这位出生于醴陵,来自人民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波澜壮阔的一生始终与毛泽东的指引和关怀密切相连。

1909年8月26日,耿飚出生于醴陵贫苦农民家庭。1916年,他随家人逃荒至常宁水口山挖煤谋生,13岁便沦为水口山敲砂童工。
当时,耿飚的舅舅宋乔生曾以“吃豆腐”“搓骨牌”为名,与来到水口山的“神秘委员”见面开会,耿飚与敲砂的小工友刘亚球在外放哨。舅舅口中的“咱工人当家做主”,让耿飚对这位“神秘的委员”产生了兴趣,后来,他才从宋乔生口中得知那位委员“就是毛润芝先生”。
当时,耿飚经常听到关于毛泽东来到水口山调查工人生活状况的消息。在这前后,毛泽东多次指示中共衡阳地下组织和湘南学联应以水口山为重点,深入工人群众,加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922年11月,受中共湘区委员会的委托,蒋先云、谢怀德来到水口山传授安源煤矿工人运动的经验,组织水口山矿工人运动。就这样,耿飚心中充满了对革命的向往。
1925年,耿飚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被组织分配到醴陵开展农运工作。1927年,耿飚担任浏醴游击队长,他用浏醴县委油印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当教材,对游击队员进行思想教育。1928年,耿飚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0年参加红一方面军,从此在毛泽东、朱德的直接领导下为人民解放事业而浴血奋战。

耿飚、莫文骅与萧劲光
1931年,国民党纠集2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二次“围剿”。时任红三军九师参谋长的耿飚提前侦查,向毛泽东报告了一条自己熟悉的路线,并按照指示,带领部队沿小路直插敌后,大败敌军,取得了第二次反“围剿”首战大捷。之后,耿飚随我军在第二次反“围剿”中,创造了“七百里战场,十五天厮杀,五战五胜,歼敌三万,缴获如山”的战绩,毛泽东后来在《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中写道: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在红军长征的过程中,耿飚率领红四团血战湘江,创造了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史上一个团阻击十四个团的历史纪录。他率领红四团到达娄山关后,采取正面强攻、侧翼抄袭的战术,攻下“万峰插天,中有一线”的天险娄山关,随后又追击二十里,乘胜攻占了桐梓城,在遵义北线拉起了一道坚固的警戒线,实现了中央的战略意图,毛泽东为此专门写信表扬了耿飚。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耿飚任红1军团第1师参谋长,率部参加四渡赤水、再克遵义、南渡乌江,从云南境内巧渡金沙江等重要战役战斗,为中央红军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赢得战略转移的主动权作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决定抽调军队领导干部到外交战线工作,1950年,耿飚赴任中国驻瑞典大使,成为了新中国首批10名将军大使之一,也是第一位出任西方国家的大使。

时任中国驻瑞典大使的耿飚
1956年,耿飚调任驻巴基斯坦大使。毛泽东对耿飚作出了指示:挫败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要打开巴基斯坦这扇“西面的大门”,必须不断加强中巴两国人民之间和两国政府之间的友谊和合作。贯彻“打开西门”的战略决策,耿飚出任巴基斯坦大使期间,积极促进中巴关系友好发展,力推动中巴两国的民航和交通部门建立中巴国际航空线,并开辟两国间的公路交通。1964年4月29日,中巴航线正式通航。这条航线以后又加以延伸,成为通向欧洲、中东和非洲的空中“现代丝绸之路”。
1969年,耿飚担任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他注意到阿尔巴尼亚对我国提出的援助要求存在不合理与浪费的现象,在责任感的驱使下,耿飚提笔向国内反映了客观情况。李先念后来对耿飚说:“你胆子真不小,敢说阿尔巴尼亚的‘坏话’!你是第一个提出这种意见的人。”周恩来写信告诉耿飚,毛泽东看了他的信后说:“耿飚敢说真话,反映真实情况,是个好大使。”

从水口山的敲砂童工到长征路上的红军战将,从外交战线的开拓者到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耿飚的一生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忠诚与担当,也在毛泽东与湖南革命志士的深厚情谊中写下了动人篇章。
来源:醴陵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许箐
本文链接:https://wap.lilingnews.com/content/646955/66/1545077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