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毛泽东与醴陵人汪泽楷的往事
2025-11-26 18:09:30 字号:

毛泽东与醴陵人汪泽楷的往事

编者按

这里是渌水河畔的一方沃土,更是一片英雄辈出的热土。历史的风云激荡,无数醴陵儿女毅然投身于救亡图存的洪流,他们的命运,都与一代伟人毛泽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当中,有与毛泽东并肩探索革命道路的亲密战友李立三;有他亲笔题写挽词的抗日名将左权;也有在历史转折点上,与他肝胆相照、毅然选择光明的爱国将领程潜、陈明仁……这些名字,都与那段峥嵘岁月紧密相连,代表着醴陵人的选择与担当。“醴陵发布”特别推出《毛泽东与醴陵人的往事》系列报道。让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感悟初心,从这些故事中,汲取奋进新时代的不竭力量。


汪泽楷的一封密信,让毛泽东改变心意:上井冈山!

众所周知,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部队上了井冈山,并在那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但你知道吗?毛泽东之所以作出了向井冈山进军的战略决策,与醴陵人汪泽楷写的一封密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谈起二人渊源,汪泽楷于1894年出生于醴陵栗山坝乡汪家大屋(今茶山镇),1912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中学,与毛泽东成为同学。两人曾同住一间宿舍,上下床相处半年有余,他们都特别喜欢到湖南省立图书馆看书,还经常一起交流读书心得,畅谈救国救民志向,立志探寻富国强兵之路。

后来,汪泽楷还和毛泽东共同组织了湖南第一批学生赴法勤工俭学。期间,毛泽东负责解决贫困学生的船票费用,汪泽楷等人负责招工、联络、签证、购票、登船等组织工作,合力保障了湖南学子赴法勤工俭学的顺利成行。

1919年,汪泽楷成为第11批赴法勤工俭学中的一员,并参加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的建立工作,留法期间还发展邓小平入团。回国后,他被派往江西安源,任中共安源地委书记,并参与组建中共安源地委党校——这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创办的地方党校。

△1927年的汪泽楷

1927年,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军事上失利之后,必然要考虑部队退却方向和找一个落脚地点的问题。在这紧急关头,毛泽东先是摒弃打长沙的原定方案,提出退兵湖南汝城。而后又放弃这一方略,决计转兵井冈山。为什么会有这一战略上的重大变化呢?这与时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汪泽楷起草的一封密信有关。

9月的一天,汪泽楷得知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到铜鼓的消息后,立即派出秘密交通员进行联系。与此同时,毛泽东也在联系江西省委。时任浏阳工农义勇队第4团队团部书记宋任穷和江西省委交通员几经周折抵达南昌,向汪泽楷汇报了浏阳工农义勇队的情况。

汪泽楷听完汇报后对宋任穷说道:“你来得正好。听说秋收暴动的队伍正向莲花退却,你去告诉毛泽东,要他们退到赣西的宁冈去,那里有我们党的组织,有我们党领导的几十支枪。”接着,汪泽楷用药水写了一封密信,要宋任穷携去追赶毛泽东的部队。

由于家乡醴陵距井冈山不远,汪泽楷曾对井冈山一带做过调查:罗霄山脉北段离政治都会太近,易受反动势力骚扰;中段地势较好,可攻可守,离大都会较远,没有地方民团,敌人的统治力量薄弱;南段虽好,但党的群众基础较弱。

当时,江西、湖南边界各县的党组织几乎都遭到破坏,剩下为数很少的共产党员也都转入地下斗争。但宁冈有两支农民武装:一支是驻在井冈山北麓宁冈茅坪的袁文才部;另一支是驻在茨坪和大小五井等处的王佐部。两支部队各有一百五六十人,为当地贫苦农民,且在大革命中受过党的教育,倾向共产党。

作为江西省委书记,汪泽楷对于西宁冈、永新几县的大致情形,包括我党掌握之下的袁文才队伍的情况,是了解的。他在这时候认为秋收暴动的余部应该避开敌人实力雄厚的城市区域,退到一个既偏僻又有革命基础的地方去休养生息,这个理想之地自然是以宁冈为中心地段的井冈山了,所以在信中明示毛泽东“应退赣西宁冈”。同时,汪泽楷在密信中对部队退到什么地方、落脚点在哪里等问题,都提出了重要意见。

毛泽东阅信后,认为信中所陈理由充分、道理深刻。事实上,关于罗霄山脉中段的情况,他早有耳闻:在安源张家湾召开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军事会议上,毛泽东就听赣西农民自卫军总指挥兼安福县农军负责人王兴亚谈到过;攻占莲花县后,毛泽东在莲花县城召开的党组织负责人会议上又听说井冈山确有两支地方武装,现在又得江西省委密信的证实。此时,一个全新的战略计划在毛泽东的脑海中形成了。

△毛泽东率部向井冈山进军(油画)

按照文家市会议决定,工农革命军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寻找落脚点,以保存实力,再图发展。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毛泽东最终选定了位于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即井冈山地区作为部队的立足点。

之后,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揭开了我党工作重心从城市向乡村转移的伟大序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开始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历史性起点,代表了中国革命发展的正确方向。

毫无疑问,汪泽楷的这封密信,对毛泽东作出转兵井冈山的决策起到了关键推动作用。这一及时的战略点拨,使毛泽东的思考更全面成熟,最终促成部队转兵宁冈。

“六大”以后,汪泽楷潜心学术和教育,翻译出版了《哲学的贫困》《印度民族革命运动》等著作。湖南解放前夕,暂居醴陵的汪泽楷与陈明仁多次长谈,帮助陈明仁下定决心和平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汪泽楷以满腔热情投入社会主义建设和教育工作……

来源:醴陵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夏雨琴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