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盛大的展会,是一座城市产业实力的集中检阅,也是未来发展趋势的“风向标”。2025湖南(醴陵)国际陶瓷产业博览会大幕拉开,中国陶瓷谷国际会展中心内人潮涌动。这里不仅有琳琅满目的精美瓷器,更有产业的脉动,创新的激情和文化的温度。
作为东道主的主场,三号馆是醴陵陶瓷产业的“封面”。这里集结了红官窑、陶润会、新世纪等24家本土陶瓷企业,从国宴级的釉下五彩瓷,到风靡全球的炻瓷,再到酒店日用的骨质瓷……构筑起一幅醴陵陶瓷产业的全景图。这里展示的不仅是产品,更是醴陵作为“中国陶瓷之都”的自信与实力。
在红官窑的展位前,除了已经被市场熟知的“大吉祥”吸引了众多目光,一款“瓷包银”的新品同样收获关注。它将温润的陶瓷与闪亮的银质巧妙融合,设计前卫,工艺精湛。“我们的创新首先来自材料的突破,”红官窑大客户经理刘清自豪地介绍,“同时,我们大胆启用年轻设计师,将潮流色彩和新材质融入传统工艺。像这款字母杯,也非常受年轻人欢迎。”
刘清表示,外地游客对红官窑今年新品的设计感和包装升级给予了高度评价。“瓷博会是最好的窗口,”她说,“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更多人不仅知道醴陵瓷的历史,更能爱上醴陵瓷的‘现在’。”
如果说三号馆是“集团军”的整体亮相,那么二号馆则更像“特种兵”的精准出击。这里汇聚了133家企业(个人),划分为炻瓷、酒瓶、工艺美术等多个特色展区,展现了陶瓷产业在细分领域的勃勃生机。从设计独特的陶瓷酒瓶,到充满巧思的家居礼品瓷,再到前沿的陶瓷新材料,处处彰显着“专、精、特、新”的产业活力。
在热闹的醴陵炻瓷产业协会联合展区,360平方米的空间内,23家企业抱团展示着最新的器型和釉色。“这是我们协会第八次组团参展,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醴陵市炻瓷产业协会会长谢泉英介绍,今年不仅展位扩大,更有不少新成员加入,“过去只有嘉树镇的炻瓷企业,但今年还有孙家湾镇的企业加入。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是为了把醴陵炻瓷这块牌子擦得更亮。”
谈及最大的期待,谢泉英毫不犹豫地指向了内销市场。“我们过去主要做外销,但现在我们最大的心愿是让醴陵炻瓷摆上更多中国人的餐桌。”她表示,协会通过瓷博会平台积极组织会员企业参加各类对接会,希望打通商超、直营店等渠道。“我们的产品设计年轻、个性,还能快速定制,非常适合现在的主题餐厅和年轻家庭。我们有信心,通过瓷博会这样的平台,让国人真正了解和爱上醴陵炻瓷。”
一号馆是本届瓷博会最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艺术殿堂。这里不仅有全国各大陶瓷主产区的精品力作,有各大院校的创新实验作品,更有备受瞩目的“醴漂艺术家年度优秀陶瓷作品联展”,艺术家们同台竞技,交流互鉴,构成了一场跨地域、跨流派的陶瓷艺术盛宴。
在“醴漂之家联展区”,72位“醴漂”大师的百余件作品静静陈列,吸引了众多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驻足。策展人黄明凯介绍,得益于醴陵市委人才办等部门的大力支持,“醴漂之家”为非醴陵籍艺术家提供了创作与展示的沃土,已成为醴陵陶瓷产业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今年展览的亮点是参与大师更多,作品水准更高,很多有收藏潜力的作品在布展期间就已被内部预订。”
来自安徽合肥的高级工艺美术师王波便是其中的一位受益者。他感慨道:“以前是单打独斗,现在是团队作战。醴陵市委、市政府的支持让我们有了更好的展示平台,艺术家之间也能相互学习,共同成长。”他打开手机展示一幅黄山风景瓷板画介绍:“这是为今年瓷博会特意创作的,取‘笑迎天下客’之意。还没等展出,就被一位老朋友收藏了。”王波认为,这种创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正是“醴漂”生态魅力的体现。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为自己能在醴陵这片土地上融合创新、传承文脉而感到自豪。
从本土军团的实力彰显,到细分赛道的创新突破,再到五湖四海的艺术交融,共同奏响了2025醴陵瓷博会的华彩乐章。这不仅是一场产品的展览,更是一次产业的对话、文化的交融和未来的展望。如果你也想了解醴陵陶瓷的魅力,不妨来到中国陶瓷谷国际会展中心,看千年瓷都如何以更加开放、自信和创新的姿态,拥抱世界。
来源:醴陵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蒋百稳
本文链接:https://wap.lilingnews.com/content/646954/95/15331370.html
热门评论
打开醴陵云,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