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24日,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李立三同志家属及俄罗斯文化部拍摄组一行来醴陵拍摄调研。秋日的暖阳下,李立三同志的女儿李英男、侄儿李人扬、外孙刘铉循着李立三同志的成长足迹,在不断回望中拼凑起印象里那抹熟悉的身影;他们与俄罗斯文化部拍摄组一起,用镜头与脚步丈量历史与当下的交汇,用情感与记忆编织起一段跨越国界的文化对话。
这是一次精神上的寻根
“你知道这是什么时候吗?”“我知道,当时姥爷在这里求过学。”在渌江书院拍摄期间,李立三的女儿李英男指着墙上的《渌江书院大事年表》,同儿子刘铉交谈着。他们要在这里讲述李立三的求学经历。从书院的孔子像、到新式学堂的陈列室、再到学生们的寝室……解说员细致的解说,勾勒出李立三埋头苦读的书生形象,院落中高大的芭蕉树随风摇曳,众人的思绪仿佛也回到了过去。

“我很喜欢渌江书院,每次回醴陵,都要来这里看一看,这里的陈列生动而有心意,每次来都能获得新的感悟。”在渌江书院的拍摄结束后,李英男意犹未尽地说,“在俄罗斯,我也常向俄罗斯人讲述渌江书院的故事。如今,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对中国文化充满兴趣,他们崇敬孔子,渴望了解中国的传统与现在。”


在李立三同志故居——“芋园”前,李英男被早已闻讯而来的邻里乡亲们“绊”住了脚步,大家热情地欢迎这位故人之子。“您的父亲曾经教过我读书!”一位住在附近的老人激动不已,年近百岁的他即使腿脚不便,也要赶来与老师的亲人见上一面。


走进故居,家属们与拍摄组细细走过每一间房、每一处院落。“我父亲就是在这间屋子中出生的。”“在这张桌子上,父亲还同毛泽东一起吃过饭。”……看着一件件布满岁月痕迹的老物件,李英男十分动容。
“我对醴陵非常亲切,因为它经常挂在我父亲的嘴边……那时候,在北京很难买到腊肉,一有人从醴陵带回腊肉,他总是特别高兴地招呼我们全家‘快去吃腊肉’,这时候他的醴陵话又出来了。”回忆起与父亲的生活,李英男语气中带着怀念:“我知道,父亲的心始终系着这里。”
“我每次回来,都有特别的心情,就像回到了老家一样。”站在自己2019年亲手种下的桂花树旁,李英男目光温柔而深沉。尽管幼年未曾踏足这片土地,但“醴陵”二字早已随着父亲的讲述,深深烙印在她的心中。
正如李立三的外孙刘铉所说,这场拍摄之旅,不仅是对父辈足迹的追寻,更是一次精神的回归与传承。
这是一场跨国文化的对话
“我去过世界很多地方,在我看来,醴陵不是一个很小的城市,而是一个非常漂亮且安逸的城市。在这里,我能看到富有设计感的建筑与周围环境融合得十分和谐。”俄罗斯电影导演协会成员伊鲁格金是此次纪录片拍摄的导演,谈及醴陵,他话语中透露出惊喜与赞叹。

此次行程中,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醴陵陶瓷博物馆。在参观博物馆时,面对琳琅满目的精美瓷器,伊鲁格金幽默地说“几乎恨不得想把它拿下来带走”。特别是看到一些象征着中俄友好关系的展品,他的内心十分高兴。从原始社会的陶器到现代艺术瓷,从国宝级展品到民间工艺,陶瓷博物馆的陈列让他感受到中国陶瓷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当代活力。当他走进馆内的陶瓷文创店,更是对货架上的文创产品爱不释手。“我的夫人喜欢收集与猫相关的物品,所以我想给她带一份小猫形状的醴陵瓷器作为礼物。”李立三同志的侄儿李人扬知道这位远方客人的想法后,当即向其赠送了两只陶瓷小猫。

“我刚到醴陵瓷谷,就决定要将它加入拍摄片段。”伊鲁格金说,他计划在纪录片中构建一个“过去与未来”的对话:李立三故居代表传统,瓷谷象征现代。在新旧建筑之间对比中,探讨“中国现代化”的意义。“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当下,它又是如此蓬勃发展。我希望俄罗斯观众能通过这部片子,看到一个真实、立体、变化的中国。”
伊鲁格金告诉记者,自己着手导演的这部纪录片将讲述李立三与夫人李莎的跨国爱情,他想通过两人患难与共的故事,展现中俄文化差异与融合,纪录片计划明年在俄罗斯电视台播放,希望能够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人群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这是一份留给未来的礼物
在醴期间,李立三的家属还与李立三同志故居管理所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同研讨李立三同志生平事迹展陈大纲,为李立三同志故居陈列馆的改造升级提出意见。


研讨会上,李英男现场捐赠了从俄罗斯搜集到的两份关于李立三同志在苏联时期的档案文件,补齐父辈的红色记忆。

“这些年,醴陵在保护文化古迹和革命旧址上,做得非常好。虽然有6年没有回来醴陵,但我一直有关注咱们‘醴陵发布’的公众号,也知道醴陵做了很多红色教育方面的事情。”李英男说,“我觉得有了这样一个活生生的地方,红色教育就更具感染力。它不是在课堂上口头讲,而是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我希望以后还能够继续为年轻一代做这方面的工作。”
“作为亲属,我们要尽可能为家乡多出点力,多提供一些我们所知道的史料和文物资料,期待通过升级改造后,李立三陈列展览的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更能打动人,产生更好的红色宣传教育效果。”李立三侄儿李人扬表示。

两天的行程虽短,却浓缩了太多情感与思考。在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中,醴陵不再只是一座城市,而是中俄文化交流的桥梁,是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正如李英男所说:“我们希望把中国的优秀文化带到国外,用各种形式加强国际交流。”
未来,当李立三同志的故事在风中轻轻传唱。历史,正以最温柔的方式,走向未来。
来源:醴陵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彭佳欣
本文链接:https://wap.lilingnews.com/content/646954/60/1538052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