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的风裹挟着未曾冷却的血性,渌江的水倒映着永不褪色的家国。当烽火中的家书跨越83载时光,民族歌舞剧《烽火家书》将携血色峥嵘与人间至情,3月26日-27日,在左权将军故里醴陵恢宏上演。
这不是一场寻常的舞台叙事,而是一次民族记忆的重温。13封浸透硝烟的家书里,一个铁血男儿的家国大义穿透纸背,重重地叩击着人们的心灵。
泛黄的信笺上,历史的褶皱里,藏着一个儿子最真切的牵挂:“母亲!您好吗?家里的人都好吗?我时刻记念着!”他笔尖流淌的,还有一个丈夫最深邃的温柔:“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廿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更有一个父亲对女儿彻骨的疼爱:“有暇时多去看看太北,小孩子极须人照顾的。”
在舞台的聚光灯下,左权将军伏案疾书的身影被放大成巍峨的剪影:本应为母亲梳理银发的手终年拿着武器,给女儿记录成长的笔总是写着战地公文,予妻子的缠绵字句却被号角声截断。
当全息投影将延安窑洞的灯光、太行山战壕的灰尘、醴陵老宅的门楣重叠于舞台,残酷战地与人间灯火在此交汇,书里英雄的符号,化为一位共产党人深埋于硝烟之下滚烫的赤子心跳。
一片深情赋予谁?是母亲,妻子,是女儿,更是所有劳苦大众,是党,是国家。1942年5月22日,左权再次给妻子写下家书,不曾想,这是最后一封。1942年5月25日,时任八路军副参谋长的左权将军指挥直属队突围至辽县麻田附近的十字岭时,不幸被敌人的炮弹击中,以身殉国,年仅37岁。
为缅怀左权将军,辽县于当年易名为左权县。该剧在残酷的战争间隙,同时展现了左权县浓郁的风土民情,尤其是“晓嚎步”“蝴蝶扇”国家级非遗艺术的有机融入,更让该剧打上了动人的生活印记。在“智斗伪军”场景:农妇哼唱着左权县的民歌,歌词里含着刺向敌人的利刃,这片土地上每缕炊烟,都是战斗的信号。
而战火间隙的诗意更令人肝肠寸断:左权将军与妻子隔空对唱,十几名少女手持扇子翩翩起舞。薄雾中,刘志兰名字中的“兰”化作漫山幽芳,这是将军牺牲前的幻梦场景,漫天兰花如星雨坠落——那一刻,血色浪漫与山河悲怆交汇,刺痛每双含泪的眼睛。终幕时分,灯光刺破黑暗:由战士身躯铸就的太行群雕拔地而起,那些信笺上的字句突然有了实体,那是千万人心中不朽的丰碑。
当剧场穹顶的最后一盏灯光熄灭,你会明白:真正的英雄史诗不在史册里,而是在母亲抚摸信笺的手掌里,在妻子永远的记忆里,在女儿隔着烽火喊出的一声“爹爹”里,在万千群众饱含真情的热泪里。
那些爱与怀念,一直都在。
来源:醴陵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许箐
本文链接:https://wap.lilingnews.com/content/646947/69/14813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