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从乡村娃到全球顶尖科学家,这位醴陵人的故事很励志
2025-09-18 10:42:42 字号:

从乡村娃到全球顶尖科学家,这位醴陵人的故事很励志

在浩瀚的科学星空中,每一颗闪耀的星辰都诉说着一段独特的攀登之旅。其中,来自醴陵山村的龙花楼,其轨迹尤为动人。他从偏远山区出发,凭借知识改变命运的坚定信念,最终成为全球顶尖科学家。

龙花楼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农家孩子个人的奋斗历程,更是一个时代关于梦想、教育与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诠释。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他那段充满泥土气息却又璀璨无比的成长故事。

图片

(醴陵籍科学家龙花楼)


山野孩童,书页间播下大梦想

20世纪70年代初,龙花楼出生在醴陵西南部一个偏远小山村。距县城50多公里的山村,那时村里仅有一所小学。这所小学,成了一个孩子看外面世界的窗口。

小学二年级的一次全学区期末统考,龙花楼夺得了第一名。这份成绩带来的奖赏,一本《动脑筋爷爷》的科普图书,外加两块五毛钱现金。奖金悉数上交父母,而那本科普读物,却成了他的宝贝。在无数个夜晚,那本书在微弱的煤油灯下被反复翻阅,纸页起毛,卷了边角。也正是在这昏黄的光晕里,一个稚嫩却坚定的梦想破土而出:“我想当一名科学家。”

此后的日子,是无数乡村少年生命节奏的复写。清晨与老牛为伴,踏着露水行走于田埂;白日端坐于简陋课堂,汲取有限的知识;放学后则需背负与身高不相称的柴捆,蹒跚于山间小路。唯有夜晚那盏如豆的煤油灯,映照着一个孩子对远方的渴望。

1983年,他考入军山乡中学。也正是在那时,他第一次听闻,全县最好的学府叫作“醴陵一中”。命运的转机来自他的老师。初二时,家住城里的胡卫国校长,自掏腰包,带着他和另一位同学进城参加全市历史竞赛。考场,就设在醴陵一中。

图片

(醴陵一中梯云阁)

那是他第一次进城。眼前的校园,与他所熟悉的乡中学有着天壤之别。红墙绿树,窗明几净,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憧憬瞬间攫住了他。比赛虽未取得佳绩,但一颗种子已悄然埋下:“要是能在这里读书,该有多好。”


负笈一中,父辈车辙印刻自强路

1986年,梦想照进现实。龙花楼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醴陵一中,被分至高116班(后调整为高181班)。从山村踏入县城的名校,巨大的城乡差异如潮水般扑面而来。他第一次深切地意识到,自己与周遭同学之间,横亘着的不仅是知识的差距,更是整个成长环境的鸿沟。自卑,如影随形;但与此同时,一个更强烈的意识在心底轰鸣:唯有自强,方能改变命运。

入学后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他考了全年级第七名。学校要召开年级大会,并邀请前十名学生的家长参加。消息传回百里之外的山村,并非易事。他至今已记不清,那消息是依靠谁的口信,还是那一封薄薄的家书,才抵达父亲手中。

为了节省路费,他的父亲,蹬上一辆破旧的“二八”自行车,在吃完早饭后便从家出发。一百多里山路,父亲一路风尘,在下午时分终于赶至学校。当晚,父子二人挤在宿舍一张狭窄的单人床上,分享着沉默的温情。次日清晨,父亲留下些许生活费,叮嘱一句“努力读书”,便又骑上那辆自行车,消失在晨雾之中。少年伫立校门,望着父亲远去的、略显佝偻的背影,不禁潸然泪下。多年后,他问及年过八旬的父亲当日可觉辛苦,父亲只是憨然一笑:“去时高兴,不觉得。第二天回来,半路才觉得累了。”

然而,成功的喜悦也曾让他短暂迷失,成绩开始下滑。一晚自习,他与同学竟在教室下起了象棋。班主任颜建国老师看见了,非常生气,一把抓起塑料棋盘,连同棋子尽数扔出窗外,厉声道:“骄傲自满,成绩退步成这样还在晚自习下棋!”这声断喝,如同惊雷,震散了他短暂的迷茫。那被扔出窗外的,不只是一局棋,更是他的浮躁与自满。从此,踏实与奋进,成为他刻入骨血的座右铭。

1989年高考,因家境贫寒,他接受了父亲的建议,第一志愿填报本省的农林师范类院校,减少交通成本,并且有些许津贴补助、减少家庭负担。湖南师范大学的一纸录取通知书,让这个农村孩子,又朝理想之路,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立足八桂,以科学报国反哺乡土情

在高等学府,他很快发现了地理学的浩瀚与魅力。大学毕业,摆在面前的是两条路:成为一名中学教师,立时工作养家;或继续考研深造,追逐那个看似遥远的科学梦。他选择了后者,甚至未敢告知父母。因他深知,那个贫寒的家,已无力再供他前行。

幸得大学同班女友(如今的妻子)的全力支持,他报考了本科论文指导老师谢炳庚教授的母校——东北师范大学,并成功“上岸”。在东北师大,有同学讶异:你成绩这么好,为何不报考京沪名校?他坦诚,那时见识仍浅。同学建议他出国读博,但托福考试的报名费,于他而言又是一笔巨资。他再次现实地转向国内,瞄准了本专业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

1996年,他同时收到北京大学的博士录取通知书和林业部一个直属单位的接收函。一边是优厚的待遇,可立时反哺家庭;一边是理想的召唤,前路却未卜。他选择了北大。三年寒窗,博士功成;其后又进入中国科学院,完成博士后研究。

但职业生涯并非一帆风顺。2001年出站后,他未能留任中国科学院。2005年,一个偶然机会,他被派往国外研究所工作。一年时间内,他在本领域国际权威期刊连发三篇论文,以耀眼的学术成绩,为自己铺就了回归科研殿堂的道路。

回到中国科学院后,他潜心深耕,2017年被委任为中国科学院精准扶贫评估研究中心副主任。正是在深入西部的评估工作中,他再次切身感受到这片土地对科学与教育的深切渴望。2020年,他受聘为广西大学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从国家级科研机构,扎根至西部大地。他将自己的科研生命,与西部科教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将以知识报国的宏愿,具象为培养更多人才、服务一方水土的坚实行动。2023年,他以在人文地理学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当选为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是英国社会科学院授予的最高荣耀,是对学者学术成就的最高认可。至今,他已连续6年入选“全球高被引可科学家”名录。

图片

(2023年,龙花楼当选为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

从醴陵乡村的孩子,到成为全球顶尖科学家,龙花楼的每一步,都印刻着知识改变命运的力量。回忆他的求学之路,他想将这两则箴言赠予醴陵的学弟学妹:“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见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见柳青的《创业史》)。

这是他半生奋斗的感悟,也是一盏希望之灯。愿它能照亮更多如他当年一样的乡村少年,在平凡的起点上勇敢追梦,在人生的隘口把握机遇,最终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并回馈他们深爱的土地。

来源:醴陵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夏雨琴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