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春暖,岁月如歌。1985年醴陵撤县设市,至今已有40年。从开启新时期到跨入新世纪,从站上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40年风雨同舟,砥砺奋进。回首我市在各个领域翻天覆地的变化,医疗卫生领域发生的巨变,可以称得上独树一帜。
从醴陵近半数的行政村无医疗点,到构建起覆盖城乡的三级医疗防保网;从早期群众看病的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到如今的“B超、CT、核磁共振”;从背着药箱穿街走巷的“赤脚医生”,到互联网医院专家远程问诊……四十年的沧桑巨变,正是醴陵医疗卫生事业飞速发展的历程。如今,翻开历史斑斓的画卷,拍去尘埃,让我们一起回望那段峥嵘岁月。
实现家门口就医,让老百姓看得上病
1986年,醴陵村级医疗点覆盖率仅58.8%;全市医疗卫生队伍1782位,其中技术人员1548人,全市平均每1000人口中仅有1.8名卫技人员。
家住明月镇七星村的村民贺伯,在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对农村百姓“看病难”深有感触:“以前村上没有卫生室,身体不舒服,只能坐车到镇上或者城里去检查、治疗,又费钱又麻烦。”因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差,农村百姓没什么大病几乎不进城,有点病痛也是能忍就忍,有不少人还因此延误了治病的时机,将小病拖成大病。
提质改造后的村卫生室分区规范、药物充足
为了解决群众看病难题,醴陵大力开展医疗卫生惠民工程,投入资金改扩建村级卫生室,提质村级卫生室标准和功能,提升农村医疗保障水平。如今,醴陵早已实现了213个行政村卫生室的全覆盖,全市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达标率100%。比起过去只有一间民房、设备简陋、缺医少药的村级医疗点,现在的村卫生室敞亮洁净、功能完善、分区规范,千余种药品零差价销售、明码标价。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专家开展远程会诊
与此同时,为了老百姓更方便在“家门口”就医,醴陵市全面推行分级诊疗。2016年,醴陵启动医联体建设;到2019年,醴陵成为全省第一批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市,由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醴陵市中医院2家三级医院,联合5家二级医院,对22家基层医疗机构实现业务、人事、财务、绩效、考核等的全面统一管理,实现医疗机构优势互补、统筹发展。
通过打造医共体内危急重症联盟、呼吸道联盟、心血管联盟、内分泌联盟,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能力。县域内基层就诊率由2015年的31.2%提高至2024年的73.56%,县域就诊率由2015年的88%提高至2024年的93.88%。基层医院基本实现“治得好小病、管得住慢病、看得出大病、转得了急病”目标。
近年来,醴陵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打造数字化、智能型医共体。作为株洲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齐的乡镇卫生院,市二医院(白兔潭镇中心卫生院)也是全省率先探索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牵头医院之一。
“2017年起,我院与周边的王坊卫生院、富里卫生院、李畋卫生院、恒泰医院先后建立紧密型医共体,成员单位间全部实现了HIS系统、药品、耗材采购平台、财务系统互通。”市二医院办公室李瑛琦介绍,通过建立医共体,总院对成员医院进行实时指导和监管,不仅加大了医共体成员单位房屋及基础设施设备建设,为医共体成员单位添置了数字化DR、全数字台车式黑白B超等设备,还建成了李畋镇卫生院的尘肺康复站、恒泰医院精神科及血透室、富里分院和王坊分院中医馆等特色专科,真正实现了“大病不出镇、小病不出村”。
医疗水平大提升,让老百姓治得好病
“这40年,醴陵医疗水平发展是一个大的飞跃,无论是基础设施、诊疗技术,还是资源配置、服务水平,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市卫健局一级主任科员刘淑平感慨,1992年,她就职于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原湖南省湘东医院),当时醴陵的医疗分科还停留在“大内科、大外科”阶段,专科化程度低,医院设施也比较落后,技术的限制、药物的缺乏,让许多疾病都无法有效治疗。“过去,遇到脑溢血患者,开颅是唯一选择,风险大、恢复难,生死全靠运气,根本没有现在微创手术的概念。”
2000年代的湘东医院
如今的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
为了得到更好的救治,许多醴陵百姓宁愿坐车跨市前往长沙求医问药,甚至催生出一条从醴陵出发到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的士专线。
如何确保有能力留得住、看得好病人?醴陵以“强基层、建机制、提能力”为重点,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全市建成三级公立医院2家、二级综合医院7家。其中,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晋升为湖南省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醴陵市中医院成功创建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醴陵市二医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醴陵成为全省少数拥有“双三甲”的县级市,并成功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示范县”。
醴陵市中医院
“2019年,围绕全市死亡率高、疾病负担重、转外就医集中、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病种,我市重点推进湘东医院多学科联合肿瘤诊疗中心、中医院康复治疗中心、妇幼保健院新生儿救治中心、泰安医院肝胆胰诊疗中心、兆和医院泌尿外科疾病诊疗中心5家二级以上医院开展学科建设。”市卫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治大病能力明显提升,有效破解了“本地患者大量外流、医保收支矛盾突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妇幼保健院新生儿救治中心
湘雅二医院呼吸专科副主任、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彭红在市中医院查房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的张廷冲在湘东医院建立小儿外科名医工作室
此外,连续9年开展“湘雅乡情·专家醴陵行”活动,引进253名省市医卫专家来醴开展坐诊、查房、手术、讲座等活动,推动110名本级专家下沉到基层医院;通过建立省级名医工作室,开展传帮带教,培养医院骨干医生业务能力,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借助“湘雅乡情”活动的东风,我市相继建成了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新生儿救治“五大中心”,诊疗水平快速迈入全省先进行列,醴陵县域住院就诊率达到93.86%。
醴陵市北乡片区急救站
在急救上,醴陵成立醴陵医共体急救联盟,医疗机构与“120急救中心”共同形成一个急危重症救治医疗服务平台,实现“社会急救—院前急救—院内急诊—ICU重症监护”闭环管理,时间窗内全流程一体化综合救治。建立医疗机构间的急救协作机制,基层医疗机构为上级医院救治做好初步处理,缩短抢救半径,提高急诊急救服务效率和质量。2023年,全域县级医院三、四级手术比例上升到59.4%,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达97%以上。
公卫服务完善,让老百姓防得住病
自2009年开始,醴陵不断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涵盖居民健康档案、预防接种、健康教育、重点人群管理和传染病防控等13大服务项目,深入推进健康醴陵行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断完善,防治结合机制逐步健全,医院的公共卫生职责逐步强化。
“感谢市妇幼,让我捡回了一条命。大家都应该去检查一下,一旦有问题可以早发现,早治疗。”嘉树镇57岁的李女士成为了妇女免费“两癌”筛查的义务宣传员。原来,李女士通过市妇幼保健院免费“两癌”筛查项目,及时解除了子宫内膜癌病变的风险。过去,人们常说“小病不用治,大病治不了,体检没什么用”,如今“未病先防”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2024年,我市完成“两癌”免费检查1.8万人。
“随时随地一个电话,健康呵护就能送上门。”今年,醴陵全市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已达342个,签约居民288354人,家医覆盖率33.1%。为了让65岁及以上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孕产妇、0-6岁儿童、肺结核患者、慢阻肺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重点人群得到更好的救治,醴陵建立“县级医院专家+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生+护士+公卫专干+乡村医生”组成的“5+”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提供安全、有效、连续、便捷、价廉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综合服务。如今,醴陵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到3.66‰以下,孕产妇连续六年零死亡。
针对重点人群管理。2022年,醴陵还打造2家三级医院高血压专科门诊、2家镇卫生院高血压示范化门诊、34家基层医疗机构高血压专病门诊和213家村卫生室高血压监测点。推广DPCC糖尿病医防融合项目,建成湘东医院、市中医院2家DPCC县级中心、28家基层分中心和450家血糖检测点,全市高血压患病率、糖尿病患病率分别控制为25.8%、8.1%,真正实现了早筛查、早治疗。
在传染病领域,守严守牢重点传染病防控底线,部署安装传染病监测预警软件,坚决做好传染病监测,2024年,预警信息响应率和及时处理率均达100%,乙类传染病报告同比下降45.07%。
……
中医夜市现场
如今的醴陵,中医夜市场场火爆,健康知识讲座座无虚席,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养生。“通过健康知识宣传、健康义诊、定期对重点人群上门随访……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老百姓的健康保健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现在,每个公园、广场都能看到人早健身、晚跳舞。”市卫健局公卫股何源介绍。2024年,醴陵全市建成72个健康村(社区),22个健康机关,
46个健康促进医院,129个健康学校。醴陵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1.53%,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8岁。
每一步脚印,都是沿途的见证;每一次跨越,都肩负着把健康惠及千万家的使命。时光荏苒,弹指40载。醴陵医疗卫生工作围绕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全面深化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努力提升群众满意度,为醴陵老百姓铺就了一条稳健可靠的健康之路。
来源:醴陵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李兰薇
本文链接:https://wap.lilingnews.com/content/646942/99/15186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