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撤县设市40年,醴陵的“成年礼”:一座工业园区的快速崛起
2025-08-01 10:47:56 字号:

撤县设市40年,醴陵的“成年礼”:一座工业园区的快速崛起

上世纪80年代,醴陵“三湘第一县”的名号广为人知,这一美誉背后,离不开1985年撤县设市带来的发展契机。随着行政体制的调整,此后,醴陵的自主权显著增强,经济活力持续释放,工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2003年,当撤县设市迈入第18个年头时,醴陵也迎来了一份特别的“成年礼”——一座工业园区的诞生……

从“阡陌农田”到“集群崛起”

空间版图与产业能级的双重跃升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醴陵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冒出来,但都是‘散兵游勇’,这也为醴陵园区的开发建设埋下了伏笔。”醴陵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醴陵经开区”)办公室主任何泽华回忆道。

图片

彼时刚撤县设市的醴陵,依托陶瓷、花炮两大传统产业,成为湖南县域经济的“排头兵”,但存在企业布局分散、配套薄弱等问题,导致难以形成协同效应,限制产业集群发展。要让工业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就要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向同一园区集聚。

图片

2003年,湖南醴陵陶瓷科技工业园成立,园区位于醴陵城区西北部,紧邻320国道、上瑞高速公路和浙赣铁路复线,规划总面积7.24平方公里,并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这也成为醴陵园区建设的转折点。

“谁能想到这里会从一片片农田,变成如今的产业新城?”作为2004年就加入醴陵经开区建设的“老园区人”,四级调研员黄小龙见证了园区的跨越式发展,这也恰好是醴陵撤县设市40年来产业发展的缩影。

图片

“最初成立园区,就是为了给本土陶瓷企业找个‘家’。”黄小龙坦言,首批入驻园区的主要是陶瓷及配套企业,“那时候,我们园区管委会才8个人,园区企业才15家,可以说是1.0版本。”

伴随一批批优质企业不断入驻,园区面积一步步扩容。

图片

△中国陶瓷谷破土动工

图片

△中国陶瓷谷建设中

2011年后,醴陵经开区崛起一座陶瓷艺术城。这座由11个以杯碗盘碟为造型的单体建筑构成的中国陶瓷谷(原“醴陵瓷谷”),是目前中国陶瓷行业规模最大的艺术建筑群。“这进一步打响了我们醴陵陶瓷品牌,也提升了经开区的整体形象。”黄小龙称赞道。

图片

△旗滨玻璃项目破土动工

图片

△旗滨玻璃项目厂房建设中

图片

△旗滨玻璃项目点火仪式

2012年3月,原湖南醴陵陶瓷科技工业园更名为湖南醴陵经济开发区,总核准面积5.24平方公里。同年6月,旗滨玻璃项目正式签约落户醴陵经开区——东富工业园。“三个月就完成了征地拆迁,一年半建成投产,这个速度让我们意识到,园区可以不止有陶瓷。”黄小龙表示。

图片

△东富工业园

图片

△横店产业园

随着旗滨玻璃带来的上下游企业集聚,东富产业园形成玻璃产业集群,与核心区的陶瓷产业成为醴陵经开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双支柱。“与此同时,经开区还抓住长沙汽车产业爆发的机遇,吸引了数十家汽车零部件企业落户横店产业园,催生了通用设备制造业。”何泽华介绍,此时的醴陵经开区已升级为2.0版本。

图片

△湖南电力电瓷电器产业园

为吸引高端电力电瓷电器及其配套项目入驻园区,推动醴陵电瓷产业集群发展,醴陵经开区于2017年开始规划建设电力电瓷电器产业园,最终选址东富工业园,总投资30亿元。这也是醴陵经开区跟着产业需求“画版图”的又一重要举措,此后,横店产业园、电商产业园、醴商创业园等一批“园中园”相继崛起。

2024年,为进一步加快株醴新城片区开发,陶瓷智能装备与新材料产业园在左权镇开工,建成后预计年产值约9.5亿元。“自此,标志着醴陵经开区正式进入3.0时代!”何泽华感慨道。

图片

据统计,醴陵经开区2024年完成技工贸收入929.62亿元,同比增长9.69%;工业企业营收608.51亿元,同比增长10.91%;主导产业营收448.08亿元;财政收入24.48亿元;税收11.92亿元。

2025年,原湖南醴陵经济开发区再次更名为醴陵经济开发区。

图片

园区空间版图的每一次扩张都紧扣产业脉搏,如今,醴陵经开区发展为“一谷(中国陶瓷谷)一城(株醴新城)一园(东富工业园)”三部分,总核准面积12.1952平方公里,其产业定位聚焦“一主(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一特(通用设备制造业)”,是湖南省十个特色产业园区之一。

从“基础配套”到“全链服务”

机制创新与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

“基础配套”的扎实落地,正是园区服务的起点,株洲时代金属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时代金属”)作为第一批签约入驻企业,对此感触颇深。

图片

△时代金属

“我们是从城南老厂搬迁过来的,当时园区已经提前做好了‘三通一平’,直接把路都修到了厂门口。”时代金属常务副总经理周剑波回忆,这种基础配套保障让企业免去后顾之忧。

图片

随着园区交通网络的持续完善,醴陵经开区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沪昆、武深、莲株三条高速与东城大道纵横交错,醴陵东、西、北及经开区“四互通”遥相呼应,形成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络;沪昆高铁醴陵东站嵌入园区腹地,更让醴陵经开区深度融入长株潭城市群“一小时经济圈”。

“我们是2023年签约入驻的,经开区第一时间为我们提供了过渡性厂房,保障我们顺利投产。”湖南醴菱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醴菱科技”)相关负责人赵衡韶介绍,仅2023年大半年时间里,在过渡厂房内就实现了3亿元产值。“在2024年7月建设新厂房时,企业急需临时用电,经开区当天就协调解决了电源接入问题。”谈及此事,赵衡韶赞许有加。

图片

△醴菱科技厂房

醴陵经开区的服务半径,远不止基础保障,更覆盖企业发展的全过程。

“入园后就像找到了娘家人!”这是周剑波最直接的感受,“从土地审批到规划许可,园区安排专人全程陪跑、代办,给我们省了不少事。”

“只要我们提需求,园区总能马上响应、全力解决。比如企业开工所需的全部证件,10天就办齐了,这在其他地方至少要一个月。”赵衡韶直言,“有求必应”的园区服务让醴菱科技在起步阶段就节约了大量时间成本。

图片

△李蔚霞向醴陵经开区项目推进服务中心赠送锦旗

“醴陵经开区真心为我们企业和项目做了非常多的事!”湖南阳东电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东电瓷”)董事长李蔚霞感慨道。此前,阳东电瓷130余亩地块因历史抵押至2035年,长期面临“有厂无证”困境。醴陵经开区协同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股室创新工作流程,通过“权籍调查—抵押注销—产权登记”三维并联推进、技术审批前置,将项目全流程压缩85%,仅用48天破解了五年难题。

近年来,醴陵经开区始终秉持“政府做好围墙外的事、企业做好围墙内的事”“不让企业家等一分钟”等服务理念,不断优化创新企业服务、项目推进等工作机制,打造企业诉求全面受理、高效处理和精准服务三大平台,通过实施“联合办”“马上办”解决企业堵点、痛点、难点问题,持续提升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图片

△华联瓷业

华联瓷业从乡镇小厂发展为拥有6个厂区的上市企业;旗滨玻璃跻身国内玻璃行业标杆之列;时代金属从2005年入园时2345万元的产值,跃升至2024年的5.26亿元……这些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得益于醴陵经开区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

图片

△时代金属

“我们原本计划落户其他省份,是被醴陵经开区‘截胡’的。”赵衡韶的话道出了园区营商环境的吸引力。“经开区不仅产业集群完善,上下游配套方便,而且领导班子务实接地气,让我们能够专注生产。”“没有园区提供的稳定环境,我们不可能专心搞研发、拓市场。”周剑波表示。

图片

△旗滨玻璃

这种吸引力也转化为企业扎根的决心。截至今年3月,醴陵经开区现有企业1085家,其中规模工业企业442家,高新技术企业183家。国、省绿色工厂分别达到4家、11家;国、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分别达到11家、54家;单项冠军产品(企业)达9家;上市企业2家。

图片

“今年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2024年全省营商环境评价表现优秀地区的通报,醴陵经开区入选全省‘表现优秀的园区’名单。”何泽华诉记者,醴陵经开区连续四年获评全省“五好”园区创建工作先进园区,连续三年被评定为省环保诚信园区,2024年获评省级绿色园区,并荣登2024中国省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榜单第64位。

从“深耕本土”到“内外联通”

外贸规模与区域合作的双向突破

醴陵经开区的高质量发展,不仅让园区内产业集群持续壮大,更以其完善的开放生态辐射全域,带动全市经济提质升级,船湾服饰产业园、花炮国际物流港等产业载体顺势崛起,一批批醴陵企业也从深耕本土,逐步迈向国际市场。

图片

△船湾服饰产业园

“日用陶瓷、电瓷、烟花爆竹都是我市的主要出口产品,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为主要出口国家或地区。”醴陵市商务局工作人员介绍。

图片

随着世界级陶瓷产业和特色花炮产业的持续创新与国际竞争力提升,加之“湘粤非”铁海联运带来的物流革命极大改善了内陆出口的时效和成本劣势,同时醴陵企业积极拥抱跨境电商、开拓多元市场,促使对外贸易额持续增长。

图片

数据显示,1987年,醴陵全市出口商品收购总额9386万元,比上年增长10.7%;2024年,醴陵全年累计完成进出口额41.25亿元,同比增长9.4%,总量排名株洲第二。

图片

△醴陵陶瓷参加2023年法兰克福国际春季消费品展览会

这样的外贸规模跨越,离不开一系列针对性的扶持举措。“近三年,我们年均组织企业参加德国法兰克福消费品展、英国伯明翰消费品展、广交会、海南消博会等境内外展会70余场次。同时,积极推进醴陵烟花爆竹物流平台、花炮外贸‘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实现醴陵外贸小微信保平台参保覆盖率80%以上。”醴陵市商务局工作人员说。

图片

△广交会现场

当外贸规模的不断扩大夯实了开放基础,醴陵与周边区域的深度合作,也成了“内外联通”的应有之义:

醴陵联合浏阳、上栗、万载协同推进湘赣边烟花爆竹转型升级集中区建设,花炮产业机械化应用率达80%以上;

醴陵与萍乡及芦溪加强电瓷产业方面的人才、研发、检验检测合作,共同打造湘赣边“世界电瓷产业基地”;

醴陵与浏阳、江西萍乡等地共建“湘赣边陶瓷烟花产业联盟”,推动产业链互补,全年引进陶瓷新材料、环保烟花等项目12个,总投资45亿元。

……

图片

作为湘东门户,近年来,醴陵积极把握发展机遇,在产业创新协力协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保同保共治等方面积极开展区域合作,不断丰富合作内容。

图片

“目前,醴陵经开区已成为湘赣边经济合作的前沿阵地。”何泽华表示,醴陵经开区地处“长株潭一体化”和“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两大国家战略结合部,是醴陵区域合作发展的重要引擎。“未来,醴陵经开区将立足现有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聚焦陶瓷、玻璃等特色产业优势,深化与湘赣边及长株潭地区的产业协同,让特色产业在区域联动中释放更大发展动能,为创建‘国家级千亿产业园区’而奋斗!”

图片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醴陵经开区的崛起,恰是1985年撤县设市这粒种子播下的硕果——从零散民企到集群园区,从基础配套到全链服务,从深耕本土到内外联通,一步步筑牢了“梧桐树”的根基。如今,这棵繁茂的“梧桐树”不仅引来了万千企业“凤凰”筑巢,更让醴陵本土产业振翅飞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来源:醴陵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许箐

编辑:龙倩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