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城市文化品牌怎么建?听就对了
2025-08-30 17:11:37 字号:

城市文化品牌怎么建?听就对了

8月29日,醴陵渌江书院五贤堂内墨香与书香交织,人气与文气交融,“人文蔚起 书香醴陵”2025渌江讲坛・建宸大课堂第六讲“湖湘美术名家醴陵行”主题讲座在此拉开帷幕。

图片


图片


本次活动由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醴陵市教育基金会主办,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市融媒体中心、红网、潇湘晨报承办,湖南建宸置业有限公司冠名赞助。这场以“现代美术与传统产业变革”为核心的思想盛宴,汇聚了湖湘美术与文学领域的顶尖力量,渌江书院山长龚曙光主持主题讲座,何立伟、刘云、邹建平、田绍登一一开讲。

何立伟:以“美”为核,锚定陶瓷业未来方向


图片


湖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长沙市文联名誉主席、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何立伟

作为第四次参与渌江讲坛的“老朋友”,何立伟曾为2009年首都博物馆“醴陵釉下五彩”展览命名“历史的釉光——釉下五彩”,展览中126件作品绽放的历史光芒,让他对醴陵陶瓷有着特殊情感。此次重访醴陵,走访博物馆、工作室及陶润会后,他说:“真正优秀的作品必然能够打动人心,其感人之处,必然在于创作者将个人成长历程中积淀的人生经验,熔铸为独特的审美语言,倾注于作品之中。”

“我们继承传统有余,在IP打造,新的营销手段,把创作者个人的人生经历转化成为视觉形象、转化成为一个具有IP性质的产品能力等方面,还可以有更多思考。”情感与经验是作品的灵魂,这也是艺术创作的核心逻辑。通过不断深入了解,他敏锐发现醴陵陶瓷发展的短板,醴陵陶瓷尤其是艺术瓷,绝对是以‘美’为动力的,而当下的‘美’需紧跟时代,要有时代的美、潮流的美,受到年轻人喜欢的,鼓动年轻人心血,让年轻人共情的,让年轻人产生消费的美。

从行业发展视角看,何立伟的观点直指传统产业与年轻消费群体断层的关键问题。他提出的“与年轻人共情”,不仅是对产品审美方向的指引,更是为醴陵陶瓷打通未来市场的核心路径,只有精准匹配年轻群体的审美、情感与心理需求,才能让千年陶瓷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持久生命力。

刘云:以人才为基,探索陶瓷产业可持续发展


图片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湖南省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副会长

“醴陵是我在湖南从事艺术40多年到过最多的一个县级市,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座城市。”刘云的开场白满是对醴陵的亲近。深耕美术领域多年,他对陶瓷产业有着深刻认知:“陶瓷产业是一个产品,它体现的是工艺,更体现一种文化的跨界和一种艺术的载体。这个载体里面如果缺少了美术陶瓷从业人员的介入,我个人觉得这个产品它是没有情感也没有活力更没有未来的。”

在他眼中,美术从业人员是陶瓷产业的“活力源泉”,因为“陶瓷是跨文化艺术的载体,它包含了巨大的审美取向,专业人员是可持续性发展的力量”。基于此,他抛出战略性思考:“能否在十年、二十年之内出现醴陵的新釉下彩?这个新釉下彩代表这个时代的审美、文化背景,体现了这个时代的生活习惯。”同时,他也给出具体落地建议:为美术从业人员设计一套专属制度,为他们搭建发展平台、提供保障机制,助力他们在醴陵安家;在此基础上,通过精心策划交流活动与展览,引导外界走进醴陵本地艺术家的工作室,让来访者收获惊喜、心生留恋,从而愿意频繁回到醴陵。

刘云的思考从产业长远发展出发,将人才培育与制度建设放在核心位置。他提出的“新釉下彩”愿景,本质是推动传统工艺与时代审美融合;而人才扶持机制,则是为这一愿景提供保障。最后他寄语醴陵全体陶瓷行业从业人员“审美是未来十年最大的红利”,消费升级趋势下,审美力或将成为产业核心竞争力,为醴陵陶瓷产业发展注入思想动力。

邹建平:以颠覆为径,推动陶瓷艺术现代转型


图片


湖南美术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云冈研究院艺术顾问邹建平

“我对醴陵很有感情,近10年没来醴陵了,但我有一个很深的感触,千年瓷在近十年没有变化。”邹建平的发言直击醴陵陶瓷发展缓慢的痛点,结合自身经验与观察,他提出核心观点:醴陵陶瓷艺术需要“图像学的现代转换”。

对此,他解释道,当前醴陵瓷品单一性、同质化问题,根源在于体制和瓷器承载的内容,在千年不变的过程中审美性的惰性造成的。而随着消费人群在改变,视觉语言突破,醴陵陶瓷艺术同样需要颠覆,如果没有一个新的设计概念,那我们面对消费者的转换就没有未来性”。对于如何实现转换,他认为:“图像学的转变需要人才资源的进入,且是跨界人才的进入。从深层发展来看,艺术家进驻是改变图像转换的最关键的一个至关点,但进驻不是简单提供工作室,而是要打造‘自由和诗化的领域,让艺术家在这里自由‘做梦’,在这里尽情享受生活和自由给他的富足,在这种氛围下,跨界艺术家的进驻将会带来新的生机、新的生命力,对图像有新的考虑。我期待醴陵能有整体的、多维的展示空间,让外界感受其丰富内涵。

邹建平的“颠覆”理念,并非否定传统,而是推动传统工艺在当代语境下的创新突破。他强调的跨界人才与艺术氛围营造,实则是为醴陵陶瓷注入多元创意,打破审美惰性,从产品内容、展示形式到消费群体全方位实现转型,为千年瓷都注入现代活力。

田绍登:以消费者为本,回归陶瓷创作本质


图片


湖南美术馆馆长、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会员田绍登

“陶瓷是干嘛的呢?不能‘自嗨’,天天‘自嗨’成本太高了,陶瓷的目的不管是做艺术瓷还是实用瓷,是为消费者服务的,所以所有艺术行为都是‘我的紧密结合。”田绍登以艺术家、教育工作者、美术馆策展人三重身份,给出了极具现实意义的观点。这句话打破了艺术创作中可能存在的“自我封闭”误区,直指陶瓷创作的本质应当是服务消费者。

他进一步补充道:“陶瓷它首先是接地气的,做出来的东西老百姓要接受,首先必须接地气,还要提升它的品味。”同时,他也指出醴陵陶瓷在交流与展陈上的不足:“我们从艺术、理念、观念、创新上要有碰撞,不能只是醴陵自己的人到这里去玩。”“醴陵的展陈也需要创新,不能只是橱窗的陈列品”。

田绍登的观点回归产业发展的根本逻辑——市场与消费者。“接地气”是对产品实用性与大众接受度的要求,“提品味”是对艺术价值的追求,两者结合才能实现艺术与市场的平衡。而倡导外界交流与展陈创新,则是为了打破地域局限,让醴陵陶瓷更广泛地触达消费者,实现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双赢,为平衡陶瓷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提供了清晰思路。

龚曙光:以时代为脉,升华传统产业与美术融合意义


图片


渌江书院山长、作家、评论家、出版家、《潇湘晨报》创始人、中南传媒首任董事长龚曙光

作为扎根醴陵的“新醴陵人”,龚曙光从艺术本质切入,提出:“艺术其实永远不局限在某一个材质中、某一种风格中,当艺术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艺术就是生活的审美,就是人生的审美。”围绕“传统产业和现代美术”主题,他进一步升华:“任何一种传统产业一定在我们的人生中有一个必须的功能,任何传统工艺,任何传统行业一定是致力于永远不中断的追求,那就是用技术承载美,表达美,赓续美。”

“用什么样的技术可以把这个时代的美表达出来,承载下来,传播出去?”技术是手段,“美”是终极追求,而“赓续美”则强调了传统工艺传承与发展的使命。“今天的讲座我心里有一个目标,就是探索如何用陶瓷、用烟花,赋予它们时代化的技术表达方式和承载方式,把我们这个时代最具有激情、最具有人生本质的美表达出来、承载下来、记录下来,并发扬光大。”他将醴陵的两大特色产业陶瓷与烟花,与“记录时代之美、传承文化之魂”的宏大使命紧密相连,在这样的阐释中,传统产业不再是单纯的“制造载体”,而是成为传递时代审美、承载文化记忆的重要媒介,为醴陵传统产业与现代美术的深度融合,注入了深厚的时代意义与实践价值。

龚曙光在总结中说,四位专家从文学、美学、跨界创新、人才培养等多个维度,为醴陵传统产业变革提供了清晰路径。他认为,醴陵的传统产业不只是“制造产业”,更是“文化产业”;美术也不只是“审美工具”,更是推动发展的“动能”。未来醴陵需要把名家的智慧转化为实践行动,推动美术与产业深度融合,让“人文醴陵”“书香醴陵”的品牌形象更鲜明,让传统产业在美育赋能下焕发新活力。

来源:醴陵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匡凤 宋丹

编辑:蒋百稳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