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赶集日里的“民生摊位”
2025-08-20 20:36:44 字号:

赶集日里的“民生摊位”

清晨的醴陵市乡村集市,总是被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唤醒。与寻常摊位不同,一面悬挂“‘赶集日’群众接访活动” 的横幅前,机关干部化身“摊主”,在喧闹的市井中倾听诉求、解读政策。

这样的场景,已成为醴陵市各镇集市的寻常一景。

从2023年5月开始,醴陵市委政法委在辖区各镇推行“赶集日”集中接待(访)活动,各镇在镇政府驻地所在的集贸市场摆摊设点,发挥全镇力量,联动市直相关部门,集中受理和办理群众的具体事项及反映的诉求,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日前,人民网公布了“2025社会治理创新案例”名单,醴陵市“把办公桌摆到集市上 聚力解决群众的燃眉之急”位列其中。

图片

王仙镇在赶集日“摆摊”接访听诉求


一场服务理念的深层变革

从“机关坐等”到“集市开摊”

“国家发放的种粮补贴及老年钱,如何在手机上查”“名下有老房子,近年又建了新房,怎么办理不动产权证……”前不久,醴陵市王仙镇的“赶集日”接访摊位前,咨询政策的村民络绎不绝。

面对一个个具体问题,干部们不仅详细回答,还通过发放宣传手册、现场演示操作等方式,让晦涩的政策条文变成通俗易懂的“百姓语言”。

“以前办事要跑镇里、市里,现在赶个集就能找干部说上话。”这是醴陵群众对“集市接访”最直观的感受。在传统治理模式中,群众“上门找服务”与干部“坐班等诉求”的错位,常导致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梗阻。

醴陵市委政法委敏锐捕捉这一痛点,依托农村集市人流密集、群众集中的特点,将服务窗口搬到群众家门口,让干部走出“电子屏幕”,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同喝一壶茶,聊一聊家常、问一问困难、听一听牢骚,找到惠民政策落实的堵点难点痛点。

如今,在每月固定的赶集日,政法、人社等多部门干部都会准时“出摊”。他们带着宣传手册、政策清单,用方言土语解读医保报销、养老认证等民生政策;支起简易桌椅,现场受理土地纠纷、产权办理等群众诉求。

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打破了行政壁垒与干群隔阂,让政策从“文件里”走到“群众中”,让诉求从“心里头”传到“决策层”。

活动开展以来,该市累计接待群众6000余人次,收集意见建议1500余条,2300余件涉及养老、教育、产权等领域的民生难题在集市接访中得到化解。

“有问题,去赶集”成为当地群众的口头禅,流动的“集市办公桌”正织就一张覆盖城乡的民生保障网。


一套闭环机制的高效运转

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治理”

沩山镇新东堡村老观冲组因排水管道堵塞,造成村民家中被淹,当地群众趁赶集反映情况后,镇里当天便安排专人核实、协调解决。

这是赶集日摆摊解民忧的生动剪影。

在醴陵市的“集市接访”现场,一块“诉求处置责任公示牌”总是格外醒目——上面清晰标注着各类问题对应的处理部门、联系人及电话,让群众“找对人、好办事”。

对群众诉求,醴陵市实行“分类处置”:能当场解答的政策咨询,干部现场演示讲解,像板杉镇村民汤旺明就是在集市上弄懂了养老保险细则;需协调解决的民生难题,如王仙社区路灯损坏问题,接访后半个月就完成修缮;涉及多部门的复杂事项,则启动“乡镇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如沩山镇丁某被拖欠10余年的工资,通过法院介入一朝化解。

“不是简单摆张桌子就完事,核心是建立意见建议闭环办理机制,推动群众急难愁盼高效解决。”醴陵市委政法委主要负责人表示,“让每一个声音都被听见,每一个诉求都被回应。”

各镇按集市周期制定接访排班表,要求主要领导每月至少带队1次,对收集的问题建立台账、限期办结、跟踪反馈。这种闭环机制,让“小事立即办、大事联合办、难事专题办”从承诺变为常态,实现了“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


一次民主实践的生动延伸

从“买卖场所”到“治理阵地”

在孙家湾镇,集市接访中收集的“集镇拥堵”意见,推动了700米辅路的修建;在板杉镇,群众反映的“学校门口乱停车”问题,促成了停车场新建与交通秩序整治……如今的醴陵乡村集市,早已超越“商品交易”的单一功能,成为集政策宣传、民意收集、矛盾化解于一体的基层治理前沿阵地。

这里,每一次摆摊都是民主协商的过程:干部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在拉家常中听牢骚、找堵点,把惠民政策的“盲区”变成服务的“靶点”;每一次接访都是民主决策的延伸:从道路修缮到养老服务,群众的“金点子”直接融入政府施政方案;每一次问题解决都是民主监督的体现:处理结果公开透明,接受群众检验。

这场扎根市井的治理创新,不仅让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满意度持续提升,更生动诠释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当干部的“办公桌”对接群众的“急难愁盼”,当行政的“神经末梢”感知民生的“细微处”,基层治理便有了温度、有了精度。

如今,醴陵市的“集市接访”仍在继续。那些流动在市井烟火中的摊位,承载的是为民服务的初心,见证的是治理创新的活力,更书写着新时代基层治理的醴陵答案。

来源:醴陵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夏雨琴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