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是什么?
是母亲的乡音,无论身处何方,总在耳畔回响?是味蕾的记忆,一口小炒肉,便能瞬间返回故乡的厨房?抑或是族谱上那个早已模糊的地名,在午夜梦回时,依旧牵动着离人的愁肠?在炎陵的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罗霄山脉的深处,有一群人,用六十年的光阴,为乡愁写下了另一种答案。
沿着蜿蜒的公路向神农谷深处行进,错落有致的民宿如星子般散落在林间。行至一片较为集中的村民居住区,竟藏着一条“醴陵街”。这里散落着四十多家民宿,令人惊奇的是,超过半数的主人竟都操着醴陵口音。他们或他们的父辈,因一次国家工程的需要,从富庶的醴陵迁徙至这片苍翠的群山。
一晃,甲子有余。乡音未改,却已在此处安身、立命、扎根。
从故土到吾乡的身份变迁
故事的亲历者,往往是最好的讲述人。
张小兰的故事,关乎“开创”。她是这片山谷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1998年,当神农谷的旅游业还是一片待垦的处女地时,她便开起了当地第一家民宿。眼下这段时间,张小兰的民宿店生意红火,几乎每天房间都预定满了。
1964年,为支援荷田水库建设,一批醴陵人迁徙至炎陵,其中就有张小兰的父母。“当时这里还叫桃源洞,两年后我出生了。”尽管在炎陵出生、长大,甚至从未踏足过父母口中的故乡,但张小兰一张口,那口流利的醴陵东乡口音,便成了她身份最清晰的烙印。
“那个年代,家里有两间泥巴房已经算是很好的条件了。可以说现在养鸡的房子都比那时候人住的房子要好些。听我爸妈说,很多人刚来不习惯,都是偷偷躲起来哭。”尽管如今孙辈都已绕膝,但回忆起小时候,张小兰的眼神里泛起时光的涟漪:“那时哪有什么大路,去赶集一次都要一天的时间。这里原是林场,常住的也就三四户人家。”随着国家改革开放、脱贫攻坚等政策推进,以及神农谷景区的开发,张小兰这个“移民二代”,在这片新的土地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事业坐标。张小兰的故事,是一个小人物顺应大时代,并靠着醴陵人骨子里的那股敢为人先的劲头,获得成功的样本。
苏文意的讲述,关乎“融合”。他的“谷溪云宿”开了十余年,雅致而温暖。他的身份链接更为有趣:母亲是1982年从醴陵嫁过来的“新移民”。对苏文意而言,醴陵更像一个亲切的文化符号,而非沉重的乡愁。
“我的妈妈、姨妈都是醴陵人。炎陵就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每次看到有醴陵人过来,听到熟悉的醴陵话,我都觉得特别亲切。”苏文意说,希望每一个来到这里的醴陵人,都像是回到了自己家。他的民宿,更像一个情感驿站,在这里,地缘的亲近被转化为人与人之间没有隔阂的温暖。
赖庆告的讲述,则关乎“牵挂”。他的故事,承载着那段迁徙史最厚重的记忆。他的父亲赖顶华,是当年醴陵荷田村的老书记,一个带头响应国家号召,领着400多乡亲走出故土的“领头雁”。1964年的那次迁徙,是那一代人为了集体利益作出的巨大牺牲。
赖庆告1968年在炎陵出生,他笑称,“这里就是炎陵的‘醴陵村’”。斯人已逝,但那份源自血脉的牵挂,却从未因山高水远而淡去。赖庆告至今还常常回到醴陵老家看看,对他而言,那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返乡”,更像是一场精神的溯源,一次对父辈选择与牺牲的无声告慰。
三个人的故事,三代人的心路,恰恰勾勒出了一条清晰的轨迹。从父辈的“离乡”,到张小兰的“扎根”,再到苏文意的“融合”。故乡醴陵,从一个具体的地理坐标,逐渐演化成了一个温暖的文化符号。此心安处,便是吾乡。神农谷早已用它的博大与包容,抚慰了离人的乡愁,并赋予了他们新的身份认同。
山水为媒的嘱托
像张小兰、苏文意这一群体的存在,看似是历史的偶然。但将视野拉开却会发现,醴陵与炎陵之间深厚的情谊,实则是地理、文化乃至发展战略上的一种必然。
△中国陶瓷谷
△炎陵神农谷
醴陵与炎陵,一个踞湘东,一个守湘南;一个是中国“瓷都”,一个是神农福地,却共享着相似的红色基因。两地同为湘赣边红色文化旅游共同体成员,与江西、湖南24县共同构成“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创新区”,肩负传承革命记忆的使命;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光辉,同样洒在这两片土地上。神农谷景区里那条通往井冈山的“挑粮小道”,与醴陵工农运动的革命烈火,在时空里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了株洲这片红色热土不可分割的记忆。
△醴陵左家老屋
△炎陵红军标语博物馆
历史的脉络延续至今,在“携手奔小康”对口帮扶工作中,醴陵一批批帮扶干部进驻,资金、技术、人才……源源不断地汇聚,两地主动对接、加强交流、深化协作,建立起手拉手、心连心、亲如一家的深厚友谊。在“五位一体”结对帮扶模式下,炎陵的村级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安居乐业,幸福指数不断上升。这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兄弟情”,而是一种区域协同发展的责任与担当。
于是,便不难理解,为何神农谷里的这条“醴陵街”能如此自然地生长、繁荣。它的背后,是两地人缘相亲、文化相通、发展相融的强大土壤。这不仅仅是一条民宿街,更是一条情感的纽带,是两地深厚情谊在一个旅游景区的生动投影。
故乡人的山水家书
神农谷这个被誉为“亚洲第一氧吧”的地方,究竟有何种魔力,能让迁徙者安居,让后来者向往?
它是一部打开的自然百科全书。这里有湖南的“屋脊”神农峰,有超过13万个负氧离子的珠帘瀑布,有华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森林。银杉、云豹、黄腹角雉……这些教科书里的珍稀动植物,在神农谷里自由栖息。
它是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纪念馆。红军医院、中央银行、红军被服厂……井冈山时期的革命遗迹,如同一颗颗红色的宝石,散落在绿色的山谷里,等待着后人前来瞻仰与学习。
它更是一个可以“偷得浮生半日闲”的仙境。你可以在镜花溪里溯溪探险,可以在客家人的山歌对唱中感受浓郁风情,也可以什么都不做,就在张小兰的民宿里,泡一壶清茶,听一听那口熟悉的醴陵乡音,聊一聊那些关于迁徙与守望的陈年旧事。
所以,这更像是一封由神农谷代表醴陵人发出的家书。它邀请每一个醴陵人,来这里走一走,看一看。看这片绿色的海洋,如何温柔地拥抱乡亲;听那一口未改的乡音,如何在异乡的土地上开出了繁盛的花。
更重要的,是来赴一场跨越六十年的约定。在这里,你会发现,所有的离别与乡愁,最终都会被脚下这片土地的深情与岁月,共同酿成一杯回甘的酒。
来源:醴陵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夏雨琴
本文链接:https://wap.lilingnews.com/content/646942/58/15200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