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35年,瓷都醴陵又启动《醴陵陶瓷志》新编,作为一个深度关注醴陵陶瓷的媒体人,为此事点赞的同时,也激发了自己对这30多年来醴陵陶瓷发展脉络的探寻,特别是原来知之甚少的电瓷产业。于是,有朋友推荐我去采访一个人,说他不光是见证了醴陵电瓷这35年的发展历程,甚至给醴陵电瓷行业带来了一场能源革命和技术飞跃。这个人就是醴陵市高压电瓷厂原厂长——陈树斌。深秋一个午后,我拜访到了耄耋之年的陈树斌老人。
面向国际市场,开发高压电瓷系列产品
醴陵市高压电瓷厂作为城关镇的一家老牌集体企业,它不像其他国营大厂,生产有“计划”下达,企业成立之初就需要自谋生路。为此,企业生产过陶画,做过精陶板,还做过马赛克,企业也多次改名换姓,由“城关陶画加工厂”更名为“城关工业瓷厂”,然后又更名为“城关电瓷厂”,最后更名为“醴陵市高压电瓷厂”。1989年陈树斌走马上任担任厂长的时候,正是改革开放初期,醴陵市高压电瓷厂也和全市许多集体小厂一样,债务累累,步履艰难。“当时厂里有100多名退休职工,比在岗员工还要多,供养负担特别重。”
如何摆脱困境?从技术副厂长走上管理岗位的陈树斌,决定用技术革新引领企业突围。“企业当时所做的都是低压电瓷产品,技术含量低,价格也不高,出口也是到巴基斯坦等一些质量标准相对宽松的发展中国家。”彼时的陈树斌意识到,只有调整产品结构,开发电器产品配套的高压电瓷,以差异化产品进军欧美高端市场,才能提高经济效益。
此后,他就凭着搞技术工作的那股干劲和钻劲,始终坚持把开发出口高压电瓷新产品作为重点来抓。国外市场对电瓷产品的性能、尺寸公差、制造精度、外表光亮度要求严格,这些技术难题都没有难倒陈树斌,他夜以继日地试制新的泥釉配方、改进新的成型方法,变压器套管、避雷器套管等新产品一个接一个开发成功,产品90%出口欧美等发达国家。1993年,“高压电瓷出口系列产品”获得醴陵市科技进步奖。
新赛道的开辟,不仅让企业的经济效益逐年向好,还成功引导醴陵不少乡镇和民营电瓷企业积极“出海”。
直面环保难题,实现煤改气能源革新
1957年,醴陵瓷业完成柴窑改煤窑,此后几十年,全市大小瓷厂都是用煤烧窑。到了上世纪90年代,整个城市烟囱林立,滚滚浓烟笼罩全城,环保问题已经成为醴陵陶瓷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痛点和堵点。位于城市中心地段的醴陵高压电瓷厂更甚,它的对面就是原醴陵县政府办公楼。黑色烟尘被风一吹,就落到了县政府的办公室里。
“那时,如果不解决烟尘污染问题,我们不搬迁就只能关停了。”严峻的现实,让陈树斌苦恼不已。转机出现在199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说江西景德镇已经不用煤烧窑了,而是用液化气烧窑。这样,既没有滚滚浓烟,烧出来的瓷器还外表光滑,质量也相当不错。“我当时就眼前一亮,寻思着,如果电瓷也能改成液化气烧制,环保难题、产品提质的问题不就破解了吗?”但陈树斌同时也担心,电瓷比日用瓷更厚实,液化气能不能烧透,性能是否达标?
怀着激动又忐忑的心情,陈树斌多次到江西景德镇考察,并带着产品去试烧。“出窑后,看到产品不仅外表更美观,测试发现性能完全达标时,我的心情真的非常激动。”陈树斌当即拍板,花重金请个师傅回来,指导煤改气工作。
把原来的煤窑全拆了,建起了烧液化气的梭式窑。但令陈树斌没有想到的是,试制工作不顺利。第一窑产品出来,很多电瓷都从中断裂了。调整泥釉配方再烧,又垮了!一窑产品就要花1万多元,2万多块钱就已经打了水漂。这时候,烧窑的师傅慌了手脚,厂里也是议论纷纷。“认为我爱出风头,标新立异,厂子都会被我搞垮去。当时还是觉得压力挺大的。”陈树斌说,开弓没有回头箭,他只能是一头扎进车间里,和烧窑师傅及其他技术人员一起,分析情况、查找问题、研究资料。“经过大半年的努力,在烧第三窑的时候我们终于成功了,理想的产品出窑了!”如今回忆起那时的场景,陈树斌老人原本娓娓道来的声音突然高亢了几分。这以后,掌握了泥釉收缩和液化气烧成工艺的特性,企业产品烧成质量都达到了98%以上,综合成本比原来下降了15%以上,而且产品光洁度大大提升。
陈树斌花十多万元攻克的用液化气烧电瓷技术这一难关,既节约了成本,提高了产品价格竞争能力,又提高了产品质量,开辟了醴陵电瓷业和环保事业新局面,破解了制约醴陵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瓶颈,对于醴陵瓷业和环保事业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一技术获得了湖南省环保系统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也让醴陵市政府下定了一个决心:在城区其他企业全面推广,几年后在同行业全面普及,同时这也为醴陵2005年引进管道天然气,夯实了技术基础。
挑战精尖,出口爆款霸榜20多年
螺丝和螺帽或许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带螺纹的电瓷套管,我们见得就少了。当然,看到有螺纹,我们也能想见,设备安装起来会更快捷方便。
“那是1998年的广交会,一位美国客商拿出了一件带螺纹的瓷套管样品,希望批量采购。外贸公司的知情人告诉我,早在1992的广交会上,外商就在求购该产品。但是国内十几家电瓷企业试制了几年,都没有成功。”对此,陈树斌自告奋勇,要求试制该产品。“我中专学的是机械制图,我想或许可以将机械制图的知识和这个产品的研制结合起来。”
从广交会回厂后,陈树斌马上进行试制,但采用多种成型方案都不理想。经过几十次的反复试制改进,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设计出了一台适合该产品成型的绞丝机,解决产品的螺纹问题。“然后我们使用湿法成型,这种成型方法比干法成型质量更好、成本更低,外表更美观。”陈树斌介绍,产品研发成功后,得到了外商的认可。自2000年开始,这家美国客户也就成了企业的长期合作伙伴。之后,企业包括灰釉多系列螺纹套管之类小而精的高压电器瓷套产品,全部出口到欧盟、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几十个国家,获得了外商的一致好评。
20多年过去了,尽管高压电瓷厂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是企业开发出的系列螺纹电瓷产品,以其独特的工艺和优良的质量,至今都是醴陵出口高压电瓷产品中的常青树。
“一个人的人生际遇,都是与时代的宏大叙事紧密相关。我们就是时代洪流中的一粒沙。但是,米粒之珠也要放光华。”陈树斌说,研发新产品、进军国际市场、实施能源革新,其实都是时代考卷的必答题,作为醴陵电瓷人,他只能全力以赴去书写答案。
我想,走过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到如今,“凡有电网的地方必有醴陵电瓷”这一可喜局面的形成,正是有很多像陈树斌这样的醴陵电瓷人一代一代接续奋斗,不懈创新,勇担时代重任,才铸就了醴陵电瓷的硬核实力,攀上了“电力珠峰”,让醴陵电瓷在国内国际舞台光芒闪耀,昂首迈步“世界电瓷之都”!
来源:醴陵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程耿孺
编辑:龙倩
本文链接:https://wap.lilingnews.com/content/646855/98/14428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