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这是一个醴陵老兵抗美援朝的故事
2024-01-17 10:54:14 字号:

这是一个醴陵老兵抗美援朝的故事

近日,醴陵融媒有幸收到一位88岁高龄,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老兵的回忆录。翻开一张张书页,记者仿佛随着文字回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看到了朝鲜战场上的惨烈厮杀、涛涛热血,看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迎着子弹、耐着苦寒,为今天的盛世与安宁浴血奋战......

“作为通信员,信件比生命重要”

林开南老人生于1935年,湖南省醴陵市白兔潭镇人。林老1950年12月参军,15岁的他是当时部队年纪最小的志愿军战士之一。

图片

乘着火车、穿上军装,满腔热血、保家卫国。从醴陵出发,经岳阳、武汉、沈阳、山海关、丹东,最终到达朝鲜。“通信兵都是在众多兵里面挑,一百个挑出一个,我非常幸运地被选中了。”经过组织筛选,他成为了普训14团一营一连通信员。为方便与当地人民军以及朝鲜老百姓交流,林开南在战前军训的同时,额外学习了一些朝鲜语。

打仗是一群人的冲锋,送信是一个人的战斗。通信兵不仅要头脑灵活,脚程快,方向感要极好,同时还要有高度的警觉性。回忆录记载,某次,林开南半夜执行紧急送信任务,不料被特务跟踪。“我们两个距离很近,当时已经做好了拔枪殊死搏斗的准备,决不能让信息被敌人获取。”眼看着对方发射出信号弹,林开南迅速镇定下来。他一边躲避敌人的突袭,一边根据地形判断方向,最终成功逃脱追踪,完成任务。“作为通信员,信件比生命重要”。

“只要活着,就要尽最大努力救治伤员”

1951年3月,林开南离开了战火纷飞的战场,来到了战地医院的重伤二院担任卫生员。

图片

“这里收治的大部分是四肢残缺的伤员,当时天天有飞机,没完没了地炸,好多伤员没能到医院就死在了美军轰炸机下。”朝鲜夏季天气湿热,战士们的伤口感染加重,腐烂生蛆。没有麻醉药和镇痛剂,林开南和同事们只好用汽油逼出蛆虫、包扎伤口。在医护力量和医疗条件都极为有限的现实面前,大家只有一个信念:只要活着,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救治更多的伤员。

“太多伤员了,都没有时间休息,一个医护人员要照看上百个。”林开南回忆到,可就算是这样拼命抢救,还是有很多年轻的生命定格在了朝鲜战场,时间永远停留在最美好的年华。

中国人民志愿军严格遵守《日内瓦公约》,在医疗救治方面一视同仁,因此常有联合国军的俘虏来到医院救治,甚至借机打探消息。“有回医院里来了上千名美军战士,其中一个士兵就说自己很不舒服需要治疗。结果治疗的时候,就发现他一直向我打听消息,我立马就警惕起来了。”由于之前做过通信员,林开南对于个人信息以及情报很敏感,他即刻向上级汇报这一情况。从那之后,医院再有俘虏经过,都只作短暂停留。

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林开南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1953年—1957年,他先后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基地医院、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11医院工作。1957年回国后,被分配到原南京军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5医院,担任麻醉科主任、105医院大外科青年团支部书记等职务,直到退休。老人坦言自己干事认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图片

记者手记:看着他胸前佩戴的勋章,仿佛看到了他浴血奋战的身影。所谓“先烈”,从来不止是纪念碑上排成一排的名字。因为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响着炮火、飞着子弹的故事。

他们为什么当兵?或许为了生活,或许为了荣誉,或许为了亲缘,或许为了侠义。原因各不相同,却同样的百折不回。而我们现在的太平盛世,是他们相继冷却的灰烬所垫就。也正是这一个个不甚显眼的名字,让今天的我们,也能昂首挺胸地回头,喊出一声:“这盛世,如您所愿!”

来源:醴陵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史晴

编辑:宋丹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