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上午,2020湖南服饰博览会暨芦淞服饰节——醴陵职业服装展示对接会在株洲市希尔顿酒店湖南宴会厅举行。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流通分会副会长徐建华,株洲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羊贵平,副市长杨英杰,湖南省服装行业协会执行会长叶天毅,我市领导胡湘之、曾毅鹏、江曙明参加。
本次活动以“原创•赋能”为主题,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指导,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流通分会、湖南省商务厅、株洲市人民政府主办,株洲市商务和粮食局、芦淞区人民政府、醴陵市人民政府、湖南省服装行业协会承办,株洲市服饰产业链办公室、株洲服饰产业联合会具体执行。
与会领导现场参观了展出的精美职业服装、了解醴陵服饰产业园规划。从庄重笔挺的执法服、日常服,到色彩艳丽的交通服、校服,我市19家服装企业展出的各类职业服装剪裁优异、各具特色。大家边走边看,不时伸手细细感受面料触感,并对醴陵职业服装行业展示出的雄厚底蕴和实力表示肯定。
9点15分,展示对接会开始,首先播放醴陵职业服装宣传片《“装”点世界竞风流》,详细介绍产业发展现状。
徐建华对醴陵职业服装发展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和而不同,融入世界”,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的标志服饰产业品牌。要充分发挥中国服装产业优势,在世界文化大同的背景下,打造具有中国文化、湖南特色、醴陵品味的产品、服务和品牌优势。二是“内生驱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符合时代发展语境的中国服装产业新价值内核。一方面,服装产业要借力知识经济大潮,加速信息技术、材料技术、环保技术与文化创新创意的深度交融,促进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另一方面,要夯实实业根基,倡导产业自身的“内生型驱动”和“高质量发展”,持续塑造“有底气、有底色、有底线”的中国服装产业价值新内核。三是“链式发展,生态融合”,建设富有联动效能的产业生态体系。服装业要进一步强化“链”式思维,加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研发、设计和生产,同时提高产业链各环节的增值能力,建立高效的集成创新体系,优化人才、资本、设计、制造、零售等上下游生态,实现高效协同。
羊贵平说:经过40余年发展,株洲服饰产业已形成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展示、销售、仓储、物流、电子商务于一体的全产业布局,技工贸收入突破了900亿元,成为了中南地区最大的服饰产业集群。职业服装是醴陵继陶瓷、花炮之后的第三张靓丽名片。醴陵职业服装畅销海内外,醴陵被誉为中国的标志服之乡。职业服装市场前景广阔,全国市场的规模超过3000亿元,举办职业服装展示对接会就是要帮助企业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畅通内销渠道,加快形成双循环的新格局。希望各参展企业用最精湛的技艺、最精美的产品、最精细的服务,展示醴陵职业服装的良好形象,赢得更多机遇,拓展更大市场,实现更好发展。本次对接会还特别邀请省内市内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参会,衷心期待大家多多关心支持职业服装产业发展,优先订购本地职业服装。
胡湘之致辞。他说:醴陵职业服装生产兴起于上世纪 70 年代,发展至今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基础好。从船湾镇一家社办企业起步,逐步发展成为以船湾镇为中心、覆盖醴陵南乡片区的产业集群。年生产职业服装400万套,销售额54亿元。二是链条全。近年来,醴陵服饰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形成从上游、中游到下游的完整产业链条。现有服装行业注册企业近1600家,规模以上服饰企业33家,从业人员1.5万余人。今年疫情期间,4家服饰企业依托完整产业链条及时转产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实现出口额4000余万元。三是品牌响。船湾镇被评为“中国职业服装名镇”。拥有韶峰、新姿、国盛、帅欧等100余个国内知名的职业服装品牌。曾经加工生产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制服、坦桑尼亚军服、德国慕尼黑地铁站制服等一大批国内外职业服装。当前,醴陵正认真落实株洲市委、市政府“一谷三区”战略部署,积极对接株洲千亿级服饰产业链,规划打造占地2000亩,集原材料交易、成品生产、物流运输于一体的服饰产业园。衷心希望大家多到醴陵来考察洽谈、投资兴业,以更贴心的携手、更紧密的合作,共促服饰产业大发展。
嘉宾代表株洲市职工大学(工业学校)党委书记、株洲市服饰产业链副链长唐红敏,株洲醴陵旗滨玻璃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希日莫发言。
徐建华为我市颁发“职业服装活力集群”奖牌,我市副市长谭艳接牌。相关负责人为醴陵19个企业分别颁发“职业服装市场拓展奖”“职业服装创新质量奖”“职业服装原创品牌奖”。现场还举行了签约仪式,共有 21个项目签约,金额达12.5亿元。
我市领导钟勇军、刘海龙、石勇辉、李亿平、周胜等参加。
来源:醴陵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段木佳
本文链接:https://wap.lilingnews.com/content/2020/10/17/8491177.html